我们为什么要为流媒体付费

我们为什么要为流媒体付费

对于流媒体平台大家都不陌生,我们都会在网上听歌、看视频。这些东西都需要付费。但是,我们过去也曾拥有过一个想听随便听、想看随便看、想下随便下的时代,大家是不是很怀念呢?但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流媒体平台也是需要盈利才能生存的,就像人不吃饭活不成一样。平台向版权方购买版权是要钱的,平台他不是慈善机构,他可不想做冤大头,于是这个成本自然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至于以前为什么可以免费用,有两个原因:一是软件内植入了广告,广告收入也是收入;二是赔本赚吆喝,大家可以联想下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你觉得那是人傻钱多吗?

那么,平台的盈利方式是怎样的?

首先,它们的收费模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买断制,是“一次购买永久享用”,购买数字专辑就是这种;另一种叫订阅制,是按时付款后享受一段时间内的权益,通俗点讲就是开个会员。

以网易云音乐为例。除了少量用来吸引流量的歌曲,大部分歌曲都需要付费。它采用了订阅制+买断制的混合制。软件本身可以免费使用,但是很多歌曲都需要付费。首先,他会用一个额度很大的优惠吸引你开通一个每个月十几块钱的会员,就是订阅。开通了这个会员之后,你可以在线播放绝大部分歌曲了。但是如果你想下载到MP3等设备中去听,那对不起,您还得以2块钱1首的价格“购买”单曲,否则下载到的就是一个只能在会员有效期内使用这个软件播放的加密文件。更有一些大牌一点的歌手发行的新歌,无论你是不是会员,都要购买单曲或是整张专辑(10块到40块不等)才能收听、下载。也就是说,免费用户没人权,会员只是残疾人,只有购买单曲或是专辑的才是完全的人。

这是一种逐级提高的收费模式,门槛低,但最终你花在里面的数额远大于最初的那个美好的小数字。真可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而最初吸引流量的那少数免费歌曲,就是伸出墙来的那枝红杏。真是一步一坑,让人猝不及防,坑你没商量。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国外的流媒体平台是如何收费的。

以Netflix为例,它不提供免费服务,只有每个月8.99到15.99美元不等的会员服务。无论哪一级会员都可以畅享片库内所有内容,不同等级的会员只有播放的视频的画质有所区别。

另一个软件Spotify的免费用户不能随意切歌、每10分钟有30秒广告,可以说免费用户不能畅快使用。?但是付费用户可以完全免受这种不便,并且整个曲库没有一首歌需要单独付费。

它们无一例外都有且只有订阅制这一收费方式,但是,虽然月费稍贵,只要你订阅了,就能享受到完整的、不受干扰的服务。

比起这样单一的收费方式,国内的混合制稍显混乱。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它们有如此区别呢?

我认为第一是因为支付方式不够便捷。在互联网兴起的上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已经有了完整的银行信用卡网上支付系统,而那时中国还没有普及银行(1995年人大才通过了《商业银行法》)。所以互联网出现,流媒体平台出现的最初二十年,西方人的平台很容易实现付费使用,而国内由于支付方式缺失,所以各大平台都只能免费供应媒体内容,最早的一批网民(绝大部分是我们父母那一代)也都一直享受着免费的东西,而他们是现在最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最能消费的人习惯了免费,所以国内的人对为正版付费大多提不起兴趣。我们最常听见父母说:“网上有免费的干嘛要花钱去听?”如果消费门槛提高了,那么愿意付费的人就更少了。但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它们使得在线支付的年龄门槛大大降低,效率大大提高。一个细节:微信支付2014年上线,2015年国家就下发了音乐版权令,QQ音乐率先开始收费。

从中也可以看出第二点原因:版权保护相关法律不够完善。如果说一个像腾讯那样的巨头公司有能力赔本赚吆喝,那么其他的小平台呢?就从2015年起,那些小的媒体平台纷纷傍上了大树。千千静听傍上了百度,虾米音乐找上了阿里,酷我和酷狗更是和腾讯合搞了一个新的“腾讯音乐集团”。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在2015年之前一直都钻着法律的空子传播着盗版,但是现在篱笆墙扎牢了,他们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去买版权了。但是有钱的金主一掷千金砸下了众多版权,而缺钱买不起版权的就没办法和他们平等竞争,只能在竞争中落于下风甚至倒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版权助长了垄断。

所以,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没了免费的午餐,只好任由垄断的巨头宰割了。

或许,你我无缘成为师徒长相守,但可以在书偶遇,很美!

将在2022年1月15日前推出,等你来赴约!

💡 关键要点

对于流媒体平台大家都不陌生,我们都会在网上听歌、看视频。这些东西都需要付费。但是,我们过去也曾拥有过一个想听随便听、想看随便看

更多疯狂内容

借呗审核要多久?借呗一直在审核中是怎么回事?
cd是什么意思?这些游戏术语你都知道吗?
从零开始:日语初学者的快速入门指南